數次談及這個話題,總會想起差不多二十幾年前那會兒。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6缸的2.0升發(fā)動機和8缸的3.0升發(fā)動機絕對不會讓你覺得像個怪物,一大批讓人感到有些技術過剩的車型在那一時期的發(fā)展如同雨后春筍。當然,我在那個年代甚至無法用少不更事來形容,簡直就是年幼無知。而那也是一個懷揣狂熱打造傳奇的年代,從發(fā)展的角度去衡量,技術從來不存在過剩的說法,大概有些產品只是生不逢時而已。
擁有一輛豪華車并不容易,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是成立的。即便當年你可能連它們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但骨子里的那份霸氣還是會讓人感到它的不同。還記得2010年的“長軸距車特輯”嗎?我們再次請出了它們其中的三位,不同的是今天出場的主角們都裝上了排氣量更小的發(fā)動機,新加入的凱迪拉克SLS賽威則用犀利的線條告訴你它也并非善類。
所有4款車型當中,只有寶馬523Li還在沿用直列6缸發(fā)動機,而另外三個對手則用直列4缸發(fā)動機外加渦輪增壓器完成了產品線的擴張。實際上,正像我們所了解的那樣,奧迪才是在這一領域應用小排量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的先行者,但鑒于全新一代的A6車型已經發(fā)布,它的中國規(guī)格車型也已處于醞釀之中,所以我們還需要一些耐心。要是發(fā)動一次大規(guī)模投票,估計超過90%的人都會把寶馬的直列6缸自然進氣發(fā)動機當成經典。而事實上,為了節(jié)約盡可能多的發(fā)動機艙空間,在絕大多數車型上,6缸發(fā)動機傳統(tǒng)的直列布局形式也早已被V型布局所取代。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能夠否認這種機械布局的完美。
就在最近,關于寶馬渦輪增壓4缸發(fā)動機的消息開始風傳于網絡。有人聲稱編號為N20B20A的新款發(fā)動機具備245馬力,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值。不過現(xiàn)在,這臺發(fā)動機還不屬于新款長軸距5系車型。入門級的寶馬520 Li車型所使用的發(fā)動機與523 Li車型只是在動力輸出方面略有差異。只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520 Li車型不能出席這次派對,這一名額才被身價高出3.1萬元的523 Li領先型替代,它的任務是捍衛(wèi)寶馬家族的傳統(tǒng)榮譽,當然還要接受來自不同方面的挑戰(zhàn)。盡管同屬于N52系列,但523 Li車型搭載的N52B25的光環(huán)卻始終未能蓋過排氣量更大的N52B30,后者擁有更大的動力輸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許多人都堅持認為這才是寶馬的精髓所在。其實這臺204馬力輸出版本的2.5升發(fā)動機過去屬于E60系列中的525 Li車型,只是在全新一代寶馬5系車型上,它被8速自動變速箱重新武裝,不僅動力性能更加出色,燃油經濟性同時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有了渦輪增壓器的幫助,發(fā)動機的排氣量大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纯疵志湍苊靼妆捡Y的意圖——E 260 L CGI——讓1.8升排氣量的發(fā)動機達到2.6升發(fā)動機的動力輸出水平。它的輸出功率可以達到204馬力,與寶馬的6缸發(fā)動機相比也不吃虧。相反,考慮到發(fā)動機扭矩以及增壓發(fā)動機的動力輸出特性,它甚至還占有一些優(yōu)勢。在奔馳內部,這臺4缸發(fā)動機的型號為DE18LA,它來自奔馳的M271系列。單從賬面數據衡量,這臺1.8升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絕對堪稱國產車型中同級別發(fā)動機中的精品。當然,作為一輛奔馳,長軸距版本的E 260 L CGI的售價并不便宜,即使是入門版本的優(yōu)雅型,官方售價也已經超過了50萬元,而5速自動變速箱對奔馳而言也僅僅屬于夠用的范疇。
長安沃爾沃S80 L T4車型的2.0升渦輪增壓發(fā)動機可以提供203馬力。如果放在幾年前,升功率超過100馬力的動力輸出指標已經算得上激進了,但在眼下卻顯得中規(guī)中矩。我在上個月剛剛試駕過這款新車型,它的這套動力總成同樣應用于XC60以及S60車型。雖然這臺發(fā)動機的輸出功率略低,但它的低轉扭矩輸出特性卻是最好的。從發(fā)動機1750轉/分直到4000轉/分的范圍內,它都能提供最大300!っ椎呐ぞ亍A硗,得益于6速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出色表現(xiàn),從官方公布的加速性能來看,S80 L T4車型的加速性能在四款車型中還占有微弱的優(yōu)勢。在凱迪拉克SLS賽威車型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通用公司近幾年在產品投入上的進步。它所提供的2.0升渦輪增壓發(fā)動機擁有四款車型中最強勁的動力輸出。盡管發(fā)動機本體大致相同,但它的動力性能要比別克君威2.0T車型的Ecotec 發(fā)動機高出一大截,262馬力和360!っ椎男阅苤笜松踔帘缺捡Y的M272 E30發(fā)動機還要強悍,它總能讓人想到地獄中的噴火怪獸。不過那臺6L45自動變速箱的表現(xiàn)實在算不上出色,它甚至拖累了發(fā)動機的出色表現(xiàn)。當然,我們不能不考慮到賽威的龐大體型,而接近1.9噸的體重也是影響它發(fā)揮的另一個原因。
如果你的面前正停著一輛寶馬5系長軸距轎車,你會選擇駕駛席還是后排座椅?要是放在過去,我會毫不猶豫地坐在方向盤后面,但現(xiàn)在我可能會略作思考,然后坐在后排座椅上。就像以前我們得到的結論那樣,并非5系長軸距轎車的駕駛樂趣打了折扣,而是因為在乘坐舒適性方面,全新的5系長軸距轎車已經達到了歷代寶馬5系轎車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必須要承認的是寶馬523 Li領先型的后排座椅有些無聊,它沒有為后排乘客準備復雜的多媒體影音娛樂系統(tǒng),除了那個稍微顯得有些體貼的后排乘客腳踏板之外,這輛寶馬甚至連后排側窗遮陽簾也不提供。當然,如果我手上有一部筆記本電腦或者是iPad,這個問題也就談不上是什么困擾,因為打發(fā)旅途時光的方式有很多種,即便再專業(yè)的汽車廠商,他們所提供的消遣也不可能勝過專攻時髦電子產品的IT公司。另外,考慮到實際價格,我也不太會在意Dakota真皮與535 Li行政版車型上Nappa真皮之間的質感差異,畢竟享受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面對一輛寶馬,我當然有理由要求它具有非常高水準的駕駛樂趣,而寶馬顯然也不會讓人失望。盡管被稱作行政級轎車,但作為它們的主人,更多時候你會把它們的方向盤掌握在自己手里。它的自然進氣發(fā)動機加8速變速箱的動力組合更適合表現(xiàn)平順,不過如果你全力踩下油門踏板,四條輪胎也不會有所保留,雖然感覺不到剛猛凌厲,卻也絕不矯揉造作。為了提高舒適性,新5系長軸距車型的懸架變得非常柔韌,它適合應對各種路面環(huán)境。即便是讓人頭疼的減速帶也不會對它的懸架系統(tǒng)構成什么威脅,至少后排乘客不會對你的駕駛風格有太多抱怨。另外,就像我們之前的評價,523 Li的方向盤和其他新5系車型一樣能夠提供足夠豐富和細膩的路感,無論車頭的指向性還是車尾的隨動性都讓人覺得無懈可擊。而這些都與它采用何種動力配置無關,因為操控表現(xiàn)歷來是寶馬車型最擅長的東西,同時也是5系轎車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很愿意坐進北京奔馳E 260 L CGI的后排座椅,140毫米的軸距變化為它帶來了更大的內部空間,最重要的在于奔馳懂得用經驗去營造舒適、愜意的內部氛圍。當然,它同樣不提供后排乘客影音娛樂系統(tǒng),也沒有那個所有人都渴望擁有的全景玻璃天窗。方向盤和排檔桿采用質地上乘的Nappa真皮包覆,座椅及仿皮革內飾的觸感也非常出色,多疤胡桃木飾板的視覺效果是四款車型當中看上去最舒服的一個。不過相對其他三個競爭對手,奔馳的座椅填充顯得要更硬一些,如果你是用來穿州過府,它可以讓你在上面坐得更久,但如果你面對的只是城市交通環(huán)境,這輛E 260 L CGI可能就顯得不那么友善了,但這也僅僅是相對而言。
相對而言,駕駛寶馬你可以選擇各種方式,而駕駛奔馳,你需要找對它的節(jié)奏。因為奔馳對于行政級豪華車的理解顯然不包括激動、快感之類的字眼,幾十年來,他們都把優(yōu)雅和舒適放在重要位置考慮。所以開著這輛長軸距E 260 CGI上路,你不需要太在乎周圍的環(huán)境,哪怕剛剛向你拋來的眼神滿含著挑釁和藐視。我絲毫不懷疑那臺1.8升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的實力,它跑起來同樣可以很輕快,你并不覺得發(fā)動機艙下的4缸發(fā)動機有什么欠缺,它在怠速狀態(tài)下的表現(xiàn)也足以作為衡量機械設計水平的標桿。如果只是正常駕駛,變速箱的平順性也能讓人感到滿意,但在高速巡航時,那臺5速變速箱卻無法讓發(fā)動機變得更安靜。如果你駕駛過標準軸距的E級轎車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長軸距車型的一些細微差別,這一點主要反映在方向盤上。在低速大角度轉向時,它的方向盤顯得不夠順暢,雖然這一問題不會對車頭的指向性造成太多影響,但感覺上還是不夠細膩?紤]到長軸距E級轎車的轉彎直徑,相對靈活的車身對城市駕駛來說要顯得更加方便一些。
長安沃爾沃S 80 L的座椅填充無疑是這4款車型當中最柔軟的一個,與標準軸距車型相比,這一點顯然經過了針對中國市場的優(yōu)化改進。它同樣心照不宣地加長了140毫米,由此換來了更加寬敞的后排乘客空間。作為T4車型當中的高配置版本,S 80 L T4智尊版同樣提供了豐富的配置,比如8揚聲器丹拿音響系統(tǒng)、花粉過濾器、后排電加熱座椅、盲點信息系統(tǒng)等等。不過它的導航系統(tǒng)實在算不上好用,操作起來多少有些繁瑣。另外,這輛S80 L也是4款車型當中唯一采用手動調節(jié)方向盤的車型。感覺上,T4版本車型在內飾的裝鑲細節(jié)上也要優(yōu)于早期的國產S80車型。
這輛S80 L T4采用前置前驅的布局形式,這也是4款車型當中唯一的一個。它像所有的大馬力前驅車一樣,帶有輕微的扭矩轉向問題。如果你在紅綠燈下等待左轉彎,突然大腳油門起步,車輛的轉向系統(tǒng)會產生一些輕微的扭動,盡管幅度不是很大,還是會讓沒有心理準備的駕駛者感到有些不安。相對兩個德國競爭對手,沃爾沃的懸架系統(tǒng)更硬一些,它能夠在彎道中為車輛提供不錯的支撐性,不過碰到細碎的震動,車內乘員會多少有些抱怨。但它的動力性能不會讓你感到任何的失望,多數時候你并不會感到自己駕駛的是一輛4缸豪華車。變速箱對于發(fā)動機的工況變化響應非常迅速,并且,它順暢的工作表現(xiàn)并不僅僅保持在合適的工作溫度條件下,零下十幾度的低溫環(huán)境也不會對它造成什么影響。另外,它的轉向系統(tǒng)并不太適合在山路上玩得太瘋,雖然你覺得它很穩(wěn)健,但S80 L的轉向系統(tǒng)并不太適合勾勒彎道的線條、表現(xiàn)路面的細節(jié)。
凱迪拉克SLS賽威在這4款車型當中有著最長的軸距、尺碼最大的車身,不過它的內部空間給人的感覺卻不是最大的,至少你不會覺得它的后排空間比奔馳E 260 L CGI大,這和我們過去接觸過的美國車基本一致。究其原因,或許并非美國設計師不會利用空間,而是因為賽威的內飾采用了太多的復雜幾何結構。比如說排檔桿地臺后方的V型凹陷,雖然與凱迪拉克品牌所描述的鉆石切割異曲同工,但感覺上卻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雖然內飾被大面積的真皮與實木所包圍,但整體內飾風格卻并沒有給人以溫暖和舒適的感覺,這一點也與邊角銳利的線條不無關系。不過同時你也能在賽威的駕駛艙內找到不少有趣的設計,比如傾角可變的中控臺液晶顯示屏,儀表板可切換公制、英制的開關,甚至計時器等等。
如果按照常理,強有力的動力輸出自然也就意味著出色的加速性能。就在我們北京編輯部完成這組對比拍攝的同一時間,蘇曉正在上海用最苛刻的方式去檢驗SLS賽威的真正功底。就像蘇曉提到的那樣,賽威的發(fā)動機的確足夠安靜,在攝影師拍攝的過程中,我們甚至忘記了它的發(fā)動機一直處于啟動狀態(tài)。上海通用公布的官方加速成績顯然有所保留,按照蘇曉得到的結果,SLS賽威的0-100公里/小時加速僅耗時7秒出頭。感覺上它更像是一個力量型的運動員,沒有太多的技巧可言,卻對“技不壓身”四字深信不疑,如果讓SLS賽威擁有一臺更加出色的變速箱,恐怕這一成績還會被重新改寫。作為賽威車型的入門版本,這輛凱迪拉克并不提供MRC電磁感應主動懸架,而即便是有電磁感應主動懸架的車型,受困于過大的體重,它同樣不太適合激烈的駕駛方式。雖然強大的動力性能可以幫助賽威擺脫重量的困擾,但卻無法為懸架系統(tǒng)解決同樣的問題,因為重心轉移不夠積極,因此它在連續(xù)彎道中的姿態(tài)就顯得很拖沓,以至于你不得不放棄內心對下一個彎道的渴望。
作為行政級的入門版本車型,它們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拉近與潛在車主之間的距離。事實上,在這4款車型當中,只有北京奔馳E 260 L CGI優(yōu)雅型和上海通用凱迪拉克SLS賽威2.0T精英型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入門版本。如果以整個車型系列進行比較,長安沃爾沃S80 L T4 2.0 智尚版的價格只有36.8萬元,當然它的配置水準也要比智尊版車型低一截。至于華晨寶馬523 Li領先型,在520Li登場之前的那一段時間里,它的確充當了看門人的角色,比起其他三個對手,寶馬要顯得更加傳統(tǒng)。但這種傳統(tǒng)或許將在不久之后變成一段歷史,因為寶馬用直列4缸渦輪增壓發(fā)動機代替直列6缸自然進氣發(fā)動機已經不再是什么秘密了。當然,在這一級別車型的消費者當中,許多人都更加認同一臺6缸發(fā)動機,可在現(xiàn)實面前,價格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渴望在一定預算條件下得到更大的空間、更多的豪華配置,至于發(fā)動機艙里的內容卻在城市中湮滅。
|
GMT+8, 2025-4-8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