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AV蜜臀AⅤ色欲在线精品_亚洲区和欧洲区一二三四五_亚洲av无码转区国产乱码_亚洲浪潮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喷水_91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義烏網(wǎng)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行走在路上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放下愛情 獨自 慢游在漫·貴州——黔行.....

  [復(fù)制鏈接]
2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6:54:41 | 只看該作者
千姿百態(tài)的水是小七孔景區(qū)的主題,景區(qū)的游覽公路和步道就沿著山谷里的一帶碧水修建,一路跌水瀑布不斷。正值周末,加上小七孔名聲在外,景區(qū)里游客很多,習(xí)慣了前幾日“包山”“包水”的專場游,現(xiàn)在要面對經(jīng)常竄入鏡頭的人頭很有些不適應(yīng)。
2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6:55:54 | 只看該作者
水上森林,一段有點坡度的溪流中長出的樹林,所謂“樹在水上,水在林中”,如果用相機慢門拍攝,會出現(xiàn)銀白色的絲緞在茂密的林中纏繞穿行的畫面。

因降雨漲起來的溪水淹沒了林中的一些步道,需要脫鞋涉水。難得一次親近自然地機會讓人們興奮異常,即便深秋的溪水已經(jīng)冰冷刺腳也愿意在水里多站一會嬉笑拍照。
2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6:57:29 | 只看該作者
臥龍?zhí),遠遠透過樹林的縫隙瞥見潭水的顏色就被hold住了。盡管曾經(jīng)的小水電開發(fā)在潭口留下一道人工的堤壩,但這絲毫不影響臥龍?zhí)兜捏@艷。潭水漫過弧形的石堤,在石壁上攤開成一掛優(yōu)雅的百褶裙,前幾天的降雨讓每一道“褶皺”飽滿圓潤,從容墜落。而百褶裙后面那潭水色更讓人詞窮,就像兌進去無數(shù)瓶“湖藍”顏料,藍的失真。
2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6:58:32 | 只看該作者
鴛鴦湖,光從岸上看,湖水似乎比不過臥龍?zhí),只有坐船深入,才能體會出它的獨特。和碼頭管理員磨了半天嘴皮子,才同意讓我一個人劃一條船。劃過一片開闊的水面進入湖深處,發(fā)現(xiàn)這里面別有一番天地:兩岸茂密的植被茂密,水道時寬時窄縱橫交錯,要不是時常遇見別的游船我都要擔(dān)心會有迷路的可能。轉(zhuǎn)過幾個小島,幾棵大樹在鏡面一樣的湖水中靜立,水色隨著湖底深淺和光線明暗不斷幻化,頗有些魔幻世界的調(diào)調(diào)。
2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0:02 | 只看該作者
天鐘洞,愿爬到半山腰上看溶洞的游客不多,等滿十個人才有個講解員帶入洞。洞中游覽路線不長,洞中的沉積景觀也無非被講解員包裝成大象獅子美女人臉之類。鎮(zhèn)洞之寶是一柱渾圓粗壯的石筍,像口大鐘穩(wěn)穩(wěn)扣在洞廳中央。遠遠看著石筍和旁邊渺小的游客,暗暗感嘆時光的力量。
2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1:24 | 只看該作者
回程車上,迷糊中聽得前排女聲問司機小吃街云云,驚醒,跟著跳下車。遂于同為獨自出行的游者搭上話,AA烤魚楊梅湯,大快朵頤……原來我也是個吃貨。
2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3:19 | 只看該作者
2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4:27 | 只看該作者
D5 2011年10月30日




在去往三都縣都江鎮(zhèn)顛簸的中巴車上,售票大姐得知我要去怎雷村,特地介紹了車上一位回怎雷村的小伙給我認識。小伙是苗族,在浙江打工好幾年,普通話說得不錯。已經(jīng)3年沒有回過家的他對于家鄉(xiāng)的近況也不是太清楚,這次回家是為了過農(nóng)歷十一月里苗家十三年一次的盛大鼓藏節(jié),殺豬,斗牛,跳蘆笙……小伙描述的過節(jié)場景聽的我心神向往!敖Y(jié)婚了嗎?”小伙靦腆一笑,指了指車前排!敖Y(jié)了,在前面坐著呢,一個寨的!薄耙院鬁蕚渚痛粼诔鞘欣镞是回來呢……”“恩……回來吧……”他略一沉吟,“老家空氣好啊……”小伙笑著轉(zhuǎn)過頭,望向窗外河谷里靜靜流淌的都柳江。
2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5:28 | 只看該作者
都江鎮(zhèn)坐落在都柳江河谷半山腰上,因坡度大,公路在鎮(zhèn)上折了好幾個“之”字。幫那對小夫妻搬著行李爬上最上一層街道,強烈的民族風(fēng)一下子撲面而來。正逢鎮(zhèn)上趕集,周邊村寨的村民都前來“趕場”,晃動著各種花花綠綠民族服飾的街道格外熱鬧。跟還要在鎮(zhèn)上逛街訪親戚的小夫妻告了別,轉(zhuǎn)身去尋找去怎雷的面包車。

    我這身沖鋒衣和背上的大包在人群中格外扎眼,周圍的鄉(xiāng)親們都穿著陌生的服飾說著陌生的語言,用疑惑的目光看著我這異客。盡管我盡力保持微笑以示友好,但心里卻因為忽然包圍的陌生環(huán)境而無所適從,竟有想按“ESC”退出游戲的古怪念頭。

       不過人們的純樸熱情很快消除了這種不適感。坐上面包車,左邊是一位身著水綠色布衣,包著白色頭巾的水族婦女;右邊擠著苗族老阿婆,黑色油布衣上繡著彩色繡片。乘客們都是怎雷村的,一路上彼此說笑著。我也沒受冷落,大家用我能大概聽懂的貴州當?shù)卦挘ㄋ麄兘小翱驮挕保┖臀伊奶,為我在村中的住宿行程出主意。一旁的老阿婆念叨著農(nóng)村人衣服太臟,盡管我一再解釋,阿婆還是刻意避免她的衣服挨上我的衣服,讓我十分過意不去——我這一星期沒換的衣服也沒干凈到哪去啊。
3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6:03 | 只看該作者
在都江鎮(zhèn)的坡頂上就能遠遠看見怎雷村寨層層疊疊的瓦屋頂了。但望山跑死馬,面包車又是下山又是上山繞了40分鐘才到村口。“怎雷”水語意為巖腳下的寨子,據(jù)寨中老者說已有300多年歷史,現(xiàn)為貴州省首批典型民族文化村寨之一。怎雷由上寨,中寨,下寨和排長組成。其中上、中、下三寨依次坐落在半山坡上,主要居住著水、苗兩族。從遠處看,一片青瓦覆蓋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與青山渾然一體,梯田、林地點綴其間,頗具特色。
3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7:25 | 只看該作者
沿水泥路走進上寨,經(jīng)過的一座新修的寨門顯露出旅游開發(fā)的痕跡。循著一陣新鮮豆腐的香氣找到掛著“旅游定點接待戶”的韋剛林家住宿,大嫂正在房前做著熱氣騰騰的豆腐。

韋大哥一家為水族人,兒女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他們夫婦二人和一位失聰?shù)睦细赣H。韋大哥帶我走上吱嘎作響的木樓梯登至二樓,坐到外廊的“美人靠”上。這里視野開闊,幾層梯田之后是中寨錯落的屋頂和蒙蒙遠山。
韋大哥說門口那塊接待牌已經(jīng)掛了好幾年,村里也曾為了發(fā)展旅游修整了村中的道路,還搞了座博物館。但由于怎雷位置太過偏僻,交通不便,近幾年除了比較大的節(jié)日外,游客都寥寥無幾。“我以后想在屋門口的壩子上蓋個涼亭,這樣可以吸引游客……”他的漢話說的不太流利,但從語氣里能聽出他對美好未來的期盼!熬褪遣恢肋@旅游什么時候搞的起來哦……”韋大哥最后嘆了口氣,無奈的沖我笑笑。旅游業(yè)對于地處貴州大山中的窮困山村來說似乎是快速發(fā)展經(jīng)濟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從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的現(xiàn)狀來看,在找到一條解決傳統(tǒng)文化保護與村民物質(zhì)生活改善矛盾的途經(jīng)之前,旅游開發(fā)到底是福是禍,誰也說不清楚。
3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8:20 | 只看該作者
晚餐是火鍋,其實就是“一鍋熟”,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常見的做菜方式——一鍋酸湯,放入菜或肉煮著吃,鍋上架一鐵圈,放上一個小碗盛蘸料用。今天算我有口福,趕上韋大哥今天去趕場買回一條當?shù)厝私小疤两囚~”的大魚,肉嫩味鮮,和著現(xiàn)做的嫩豆腐,沾上放了一種有奇特味道香草的辣椒,真是美味的原生態(tài)酸湯魚大餐。雖然早聞黔東南人民的酒量,但他家自釀的米酒酒味不重,微甜的味道讓我放松了警惕,跟大哥大嫂你一口我一碗的喝了三碗。沒想米酒后勁十足,酒勁一上來我就華麗倒下了
3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09:12 | 只看該作者
D6 2011年10月31日
        天蒙蒙亮,怎雷村頭的小學(xué)校就開始播放音樂,那些熟悉輕快的校園民謠讓我在半夢半醒間仿佛穿越回曾經(jīng)的童年時代。早上起來頭不痛心不惡,果然是好酒不上頭。
3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10:06 | 只看該作者
         怎雷的民居都是清一色的干欄建筑,木柱木墻覆歇山瓦頂(寨中新建的房子首層有開始采用磚混結(jié)構(gòu)的,不僅讓建筑更穩(wěn)固,也起到防火的效果),大部分建筑都被歲月浸上一層深褐色,其中不乏上百年的老房子。民居多為兩層,首層養(yǎng)牲口堆放雜物(也有臨公路邊的人家把首層改作店鋪),二層則是起居區(qū)域,因此通?吹侥緲翘葜蓖ǘ䦟印巧弦话阌幸煌饫,或懸挑或有柱落地。雖然建筑結(jié)構(gòu)都為干欄式,但寨中各家各戶并不局限于統(tǒng)一的形式,如樓梯的位置有的放于側(cè)面直通二層房門,有的置于正面通向外廊;外廊的利用也多樣,有當外陽臺使用,做欄桿“美人靠”,也有做成晾臺掛滿玉米,還有的人家把部分外廊圍合起來擴大房間面積。穿斗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的靈活性讓人們可根據(jù)自家使用、資金等情況選擇合適的形式。

3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11:30 | 只看該作者
   寨中的建筑都是順山勢而建,基本都不在一個水平面上,因此形成一個立體的建筑聚落空間:路一側(cè)是架在半坡上得仰望的吊腳樓,而另一側(cè)卻只看到下層坡地上建筑的瓦屋頂……穿行其間是一種有趣的空間體驗。
3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16:16 | 只看該作者
  怎雷村上寨和下寨都是水族人居住,中寨則既有水族又有苗族。單從建筑上其實分辨不出水族和苗族的差別——村中人家造房請的都是同一批木匠師傅。不過晾在窗前屋外的不同的民族服飾就像鮮明的旗幟,讓人一下就能分清族別。
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的水苗兩族人們并不因為穿著不同的服裝而劃清界限各自生活。在怎雷村,水族人會說苗話,苗族人會講水話,既延續(xù)各自的傳統(tǒng),也彼此交流尊重,求同存異。走在寨里的小道上,時常能見到這樣的場景:苗族婦女和水族婦女一起坐在屋檐下聊天,一邊的水族婦女手中縫著水族風(fēng)格的繡花鞋,另一邊的苗族婦女靈活操縱著織布機,織著色彩鮮艷的苗族彩布……


3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18:52 | 只看該作者
走進中寨的一戶苗族人家,男主人正在做木工裝修自家的房子,他妻子和老媽媽則忙碌著織布繡衣。男主人也姓韋——韋姓是怎雷村的一大姓,看著和我年齡相仿。韋兄告訴我,他們想趕在鼓藏節(jié)之前把房子裝好,好迎接客人——十三年一次的鼓藏節(jié)每家都會來十幾桌客人,女人們趕制的新衣服也就是為過節(jié)準備的!澳悄阍趺床淮┟绶兀俊蔽覇。我發(fā)現(xiàn)村中的男性很少有穿民族服裝的!按┠莻太麻煩了,”韋兄笑著指指他老婆正穿著的艷麗的苗服!八齻兇┲粒覀兪沁要干活的,那衣服太容易破了……”我也注意到村中的男性確實很少有穿民族服裝的了!靶抟粭澾@樣的房子多少錢呢?”我對農(nóng)村房屋的造價很感興趣!傲、七萬吧……聽說城里一個平米要幾萬塊啊……”看來城市住房的高房價已臭名遠揚。在城市里,人們傾其所有,像寄居蟹一樣得到個小盒子,能不遇到拆遷住個幾十年就算不錯了。而在像怎雷一樣的山村地區(qū),一棟屹立百年的老屋可以居住數(shù)代人,破了舊了就在原址修復(fù)重建,這不僅是居住文化的沿襲傳承,而且是聯(lián)系整個家族承上啟下的紐帶,一個家族的根系就在他們熱愛的土地上深深扎下來。
3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19:44 | 只看該作者
天陰了大半天,傍晚時分,太陽忽然從云中探出頭來,給原本以灰黑色調(diào)為主的村寨鍍上一層暖黃。此時,整個寨子仿佛被這不期而至的陽光喚醒,熱鬧起來:勞作的人們從田間地頭,山坡樹林中冒出來,挑著柴草,牽著牛馬,扛著農(nóng)具,開始回寨;屋頂與屋頂之間的縫隙中,點綴著一幅幅山村生活場景,抱著嬰兒踱步的婦女,喂豬的老者,玩耍的小童;放學(xué)回家的學(xué)生們在路上嬉戲玩鬧,帶給山村更多的生機……太陽又慢慢沉入云中,人們各自回到家中,生火做飯,房頂上炊煙裊裊。漠入夜色的怎雷寨重歸寧靜。
3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21:07 | 只看該作者
在韋大哥家吃晚飯時,幾個笑嘻嘻的小腦袋從門縫里探進來——是和我下午一起玩耍時認識的小學(xué)生,答應(yīng)晚上來教我說水族話。    山里沒有 電腦 游戲 QQ ,物質(zhì)條件的匱乏并不妨礙天真的孩子們享受童年的歡樂。當城市里的寶貝們晚上被關(guān)在屋里看電視上網(wǎng)上輔導(dǎo)課時,這里的孩子們正借著月光上鄰居家串門在巷里奔跑歡笑。


    “你以后想去哪里?”我問一個年齡稍大的一個男孩!氨本┌,有天安門……”跟我們眾多80后孩提時的夢想一樣,北京,天安門,仍然是山村孩子們心里一個標桿式的地方。“那長大了想做什么呢?”“嘿嘿,不知道……”孩子們被這個問題搞的有些迷茫,不約而同地搖頭。當他們看著身邊的大哥大姐們都紛紛外出打工時,可能孩子們也確實迷惑未來的路該向何方,是繼續(xù)念初中高中甚至大學(xué),還是也跳入滾滾的打工浪潮……在仍舊窮困的山村,這有時不是孩子們能自己決定的。


    夜空里,村頭的怎雷小學(xué)燈火通明,很多離家較遠的住校生在上晚自習(xí)。但愿學(xué)校的燈光,能為孩子們照亮通往理想的路。
4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3 17:23:08 | 只看該作者
D7 2011年11月1日




    去高排村是計劃外的行程。在都江鎮(zhèn)等車去榕江縣興華鄉(xiāng)時,一位面包車師傅說高排村隔天就要過端節(jié),屆時殺豬斗牛很熱鬧。心動,于是啟程前往。興華鄉(xiāng)這天也是趕場日,去高排的面包車要等著趕場的村民們采購?fù)瓴艜l(fā)車。坐在街旁看著
“白頭帕”和“花格布”們往來穿梭,過了中午,拎著大包小包心滿意足的村民們才慢慢匯過來,上車回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義烏網(wǎng)

GMT+8, 2025-4-6 10:01

快速回復(fù)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