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微博網友“驚鴻小少”在個人微博上發(fā)布了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性支出的統(tǒng)計數據,引起許多網友的轉發(fā)和評論。
昨日,記者從義烏市統(tǒng)計局辦公室了解到,網友所發(fā)數據確實是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年度數據。市民只要登錄“中國義烏”政府門戶網站或義烏市統(tǒng)計局網站都能查閱相關數據。
同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2年,義烏人“掙錢”和“花錢”方面的表現都排在全省前列。“掙錢”實力是全省第一,花出去的錢比金華市區(qū)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2198元,多7327元,高出33.0%;比全省平均的21545元,多7980元,高出37.0%。
城市居民收入高農村居民收入也不低
數據顯示,2012年我市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4509元,同比增長1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147元,同比增長11.8%。
根據橫向資料顯示,在全省十七個經濟強縣市中,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之首,紹興縣居第二,鄞州區(qū)居第三。
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2年各層次居民收入水平均有增長,統(tǒng)計工作人員把120戶調查戶等分成高收入組、次高收入組、中收入組、次低收入組、最低收入組共計五組,不同層次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均有增長。其中增幅最快的是最低收入組,增長39.7%;其次是次低收入組,增長18.0%;再是次高收入組,增長11.7%;第四是中收入組,增長9.1%;最后是高收入組,增長0.5%。
統(tǒng)計局工作人員分析,近年來,各級政府和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向低收入家庭傾斜的政策,加大對低收入家庭的投入,擴大低保覆蓋面,做到應保盡保;并適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就業(yè)困難人員進行就業(yè)援助,降低就業(yè)門檻,積極擴大就業(yè)和再就業(yè);提高失業(yè)保險金和企業(yè)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促使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加快,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出現可喜的變化。
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最高收入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536元,同比增長0.5%,比最低收入組家庭的增幅39.7%慢了39.2個百分點。低收入組家庭收入增長加快,高低收入組差距成縮小趨勢,最高收入組家庭和最低收入組家庭人均收入的倍數由去年同期的6.36倍縮小到4.57倍。
從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看,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34倍,而2012年為2.32倍,說明我市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有逐漸縮小趨勢。
義烏人熱愛“吃喝”更熱衷“玩樂”
就“衣食住行”四方面而言,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上年義烏人在“食”方面的支出不少,對“住”的需求則略有下降。
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為8310元,同比增長5.9%,占消費性支出的28.1%,比上年同期的31.1%,下降了3個百分點。構成食品支出的九項支出中糧油類支出增長最快,同比增長了30%;其次是肉禽蛋水產品類,同比增長16.5%。對“衣”的要求略有增長,我市城市居民人均衣著支出為3272元,同比增長3.6%。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20.9%!靶小钡那闆r表現在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的增長。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為6911元,同比增長20.9%,人均汽車支出為2611元,同比增長37.6%,人均通信支出為1490元,同比增長19.6%。
不同的是,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和較高物價的影響,房地產市場成交低迷,建筑裝潢、裝修等消費意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支出為2614元,同比下降2.8%,人均住房裝潢支出為459元,同比下降25.4%。
此外,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為1812元,同比增長10.2%。主要是因家具支出和家政服務支出增長引起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居民對生活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家具更新變化越來越快,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家具支出為270元,同比增長17.9%,家政服務支出為54元,同比增長45.9%。
隨著醫(y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價格不菲的滋補保健品成為居民爭相購買的對象。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醫(yī)療保健支出為1877元,同比增長31.7%,其中,人均滋補保健品支出為467元,同比增長22.6%。
最令人意外的是,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3817元,同比增長40.4%。其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和教育支出的較快增長。其中,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1321元,同比增長96.3%,教育支出為1590元,同比增長28.0%。統(tǒng)計工作人員分析,隨著社會就業(yè)壓力的增大,競爭意識的增強,城市居民不斷加大了對子女教育和提高自身素質教育的投入,而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旅游及其他一些文娛活動來減輕自身的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