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矗立在義烏市區(qū)北苑路中央的4間民房被拆除推平,這段橫亙了10年的“腸梗阻”終于被打通。 今年以來,義烏市結合“三改一拆”,進一步轉變干部作風,增強鎮(zhèn)街干部與百姓溝通、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把破解“老大難”作為鎮(zhèn)街的重要工作。 北苑路“腸梗阻”便是義烏市重點破解的歷史遺留難題之一。2003年義烏市動建北苑路,季老漢的這4間房子在征遷范圍內,當時他覺得房子剛建成,地段又好,應該得到更多補償。街道干部先后50多次上門做季老漢一家思想工作,一直沒有結果。 因為房子已成為“孤島”,原有設施已經毀壞,每當刮風下雨,鎮(zhèn)干部都要來他家察看,幫助解決雨水倒灌、道路揚塵、出門安全等生活問題。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至誠至理的說服教育,終于化解了季老漢一家的怨氣,6月4日他在征遷協(xié)議上簽下了名字。 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是工作沒有做細做扎實造成的,北苑街道副主任楊鐘堅很有感觸地說,為了不留后遺癥,他負責落實的青溪村搬遷工作,做到每個村民的訴求都聽、每個細節(jié)都敲實。 青溪是一個大村,全村1036戶。2004年,義烏民航機場擴建時,規(guī)劃整村異地搬遷,但搬遷了兩批500多戶農戶后,因宅基地沒有落實,撂下第三批460戶村民不了了之。剩下的村民意見很大,時間久了就成了一個死結,既影響社會安定,又拖累義烏航空口岸建設。 今年,北苑街道把破解這一“老大難”列為重點任務。為解開拖了9年的死結,作為青溪舊房拆除工作組主要成員的楊鐘堅,半年多來沒有休息過一天。據統(tǒng)計,29個工作組、百名街道干部累計為這個項目花了近2萬個小時,平均每人200小時以上。 正是街道干部這種深入、細致和耐心的工作作風感動了村民,今年4月30日深夜,最后一戶村民簽下了同意搬遷的協(xié)議書。 |
GMT+8, 2025-4-23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