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落在小區(qū)圍墻上的三角梅花開正濃,鄉(xiāng)間池塘里的蓮花仍亭亭綻放,而生長在義北深山小徑邊的梧桐樹下已見數(shù)片落葉。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蔽锤邢氖,已然立秋。 今日,“立秋”如約而至。立秋,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標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從這一天起,夏盡秋來,金風漸至,萬物邁入送夏迎秋光景。 這是一年中最富詩情畫意的時節(jié)。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綠意將褪未褪;悲情感懷的深秋還沒有到來,草木將黃未黃。而歷經(jīng)春的播種、夏的生長,沉甸甸的豐收期已進入倒計時,收獲的是果實,更是喜悅。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淺秋,道一聲珍重,愿心懷閑適,以從容之姿度日,且與山水共清歡! 暑去 涼來 葉知秋 立秋,一般來說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也有在9日的時候。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度。 古人根據(jù)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贝笠鉃,進入立秋后,吹到臉上的風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會讓人有絲絲涼意之感;早起的人們會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屋外的地面上已生起淡薄的霧氣;蝸居在某些角落的寒蟬,也因感受到秋天之陰而開始發(fā)出鳴叫。 俗話稱,“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也就是說,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接下來的天氣應(yīng)該會很快涼爽;如果立秋時間在下午以后,就還要再熱上一陣。據(jù)說,今年立秋時間在晚上,屬于“晚立秋”?磥恚x涼爽之日應(yīng)該還有段時日。 有報道稱,民間還有一種“順秋”的說法:如果立秋下雨的話,秋天會來得順利;如果立秋不下雨,秋雨就會少,出現(xiàn)高溫天氣的可能就會增加。至于該說法的正確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立秋”一過就馬上“天涼好個秋”了。據(jù)了解,立秋還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到了秋季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才出暑。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說,立秋后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jié)氣之后。因此,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并不是在立秋節(jié)氣。 從這幾年的氣溫情況來看,義烏的夏天很漫長,真正告別短袖穿長袖的日子怎么也要等到10月。像今年,雖然已是立秋,但三伏天都還沒結(jié)束,一些養(yǎng)生的市民還在忙著貼“三伏貼”呢,“秋裹伏,熱得哭”。到了這段時間,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就會提醒家里的小輩,“秋老虎”很厲害的,千萬不要貪涼,注意防曬。 迎秋 啃秋 貼秋膘 有媒體報道稱,古人非?粗亓⒋、立夏、立秋、立冬“四立”,每季伊始,官方會舉辦一些定制(穿戴服飾、祭品、食品等)儀式去恭迎,民間則通過各種時尚節(jié)目助推,使整個迎接活動顯得既莊重又詼諧。 古時有立秋迎秋的習俗。據(jù)說早在周代,到了立秋那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并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官方迎秋禮俗歷代相延,至唐宋出現(xiàn)變革。《新唐書·禮樂志》曰:“立秋祀白帝,以少昊氏配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宋代延續(xù)唐官方迎秋禮俗并拓展至地方。 “啃秋”,也稱“咬秋”,立秋這天要吃西瓜、香瓜或桃。以前,有些老人會根據(jù)祖輩口口相傳的說法來沿襲習慣:過了立秋這一天就不再吃西瓜了。因此,到了立秋當日,大家就會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 “立秋”還有“貼秋膘”一說。據(jù)說,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夏天時,由于天氣炎熱,很多人沒什么胃口,飯食相對清淡,數(shù)月下來,身體大多會清減些。立秋后,天氣逐漸涼爽,就想著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掉的膘重新補回來,因此叫“貼秋膘”。據(jù)說,很多地方到了這一天,尋常人家會選擇吃燉肉,講究一點的則會吃白切肉、紅燜肉,或是燉的雞鴨魚等美食。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區(qū),還有“曬秋”習俗。因為平地少,農(nóng)民便利用自家窗臺、房頂架曬或掛曬農(nóng)作物。很多義烏人會在秋高氣爽時,到江西一帶去旅游,白墻黑瓦的古樸村莊內(nèi),農(nóng)家門口曬著紅黃綠多種顏色的辣椒干、南瓜干等,成為游客眼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秋俗 秋忌 品秋味 翻閱《義烏民俗》,發(fā)現(xiàn)里面對于“立秋”并沒有相關(guān)描述。問了身邊不少土生土長的義烏老人,再結(jié)合過往媒體上的相關(guān)報道,從中獲悉義烏有關(guān)立秋的習俗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不過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據(jù)說,義烏民間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惫艜r候,每逢立秋這天,還有敬老的習俗,比如說稱肉摘瓜果送去給長輩。 有報道稱,從唐宋時起,義烏有在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大約取7粒至14粒小赤豆,再以井水吞服,服用時人要面朝西。說法是,此舉可以有效防范一個秋季不犯痢疾。 有些講究的人家,據(jù)說在立秋這天還忌洗澡,原因是這天洗澡會生秋痱子。 關(guān)于立秋吃西瓜的習俗,義烏以前也有。在鄉(xiāng)間,勤快的農(nóng)民三五成群,或直接坐在瓜棚里,或聚集在大樹下,抱著紅瓤的西瓜直接大口大口地啃。為防瘧疾,有人還一邊吃西瓜一邊喝燒酒。除了應(yīng)景外,這個習俗也從側(cè)面反映了農(nóng)民在享受豐收的喜悅。 擇子豆腐是不少義烏人從立夏到立秋都會選擇的一道吃食。這種美食大多由擇子粉或番薯粉和水調(diào)制而成,煮熟放涼后,再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切好的擇子豆腐,可以依據(jù)個人口味適量加些蔗糖、蜂蜜水、醋、薄荷等。這一碗擇子豆腐,無論對大人還是小孩而言,都是絕佳的消暑良品,對在外闖蕩的義烏人而言,則更多的是一縷鄉(xiāng)愁、一種記憶中的味道。 “立秋”之后,三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養(yǎng)生專家提醒,防暑和除濕仍是養(yǎng)生保健的主題,同時要注意養(yǎng)護脾胃?梢赃m量喝蜂蜜水,有利于潤肺祛燥;少吃生冷瓜果,剩飯剩菜最好別吃。 秋語 秋詞 理秋思 有關(guān)立秋的成語——一葉知秋: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于是便有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說法。或許,這就是“一葉知秋”成語的由來。 有關(guān)立秋的諺語: 立秋早晚涼,中午汗?jié)裆选?/p> 立秋不立秋,還有一個月的好熱頭。 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立秋反比大暑熱,中午前后似烤火。 立秋溫不降,莊稼長得強。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 立秋鋤晚田,地松籽粒滿。 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有關(guān)立秋的古詩詞: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夢,閑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蕭條早寒至。 鳥棲紅葉樹,月照青苔地。 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二。 解析:白居易的詩相對通俗易懂,即使讀給不通文墨的年長者聽,也能明白一二。立秋一到,酷夏暑熱雖然沒有完全散盡,主人公的思念卻平添了幾分。 秋日后 【唐】王建 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曝舊芳茵。 立秋日后無多熱,漸覺生衣不著身。 解析:都說,一場秋雨一場涼!傲⑶铩焙蟮囊粓鰣鲇晁o熱了許久的人們增添了不少清涼!霸缤頉、中午熱”,正是這個時節(jié)典型的氣候特征。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解析:《紅樓夢》中,林妹妹憑窗而坐,望著院子里的秋色哀嘆,“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對文人墨客而言,傷春悲秋是創(chuàng)作的靈感,也是主題之一。尤其到秋天,人們?nèi)菀桩a(chǎn)生傷感的情緒。納蘭性德的這首詞描寫了一個為情所傷的女子和傷害她的男子堅決分手的情景,通過“秋扇”“驪山語”“雨霖鈴”“比翼連枝”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幽怨、凄楚、悲涼的意境,抒寫了女子被男子拋棄的幽怨之情。 |
GMT+8, 2025-4-17 02:06